摘要

近日,五部门联合发文推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3 0”。“期盼尽快落实!”劳动报记者采访了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后发现,此前这一群体中确实存在忙开会、忙填表、忙报销的现象,大家对此次减负充满期盼,同时相关专家也向记者表示,上海已经在推行科研助理、简化检查等方面率先做出了尝试。...

       本文转自:劳动报摘要: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大方面近20条举措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



      近日,五部门联合发文推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3.0”。“期盼尽快落实!”劳动报记者采访了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后发现,此前这一群体中确实存在忙开会、忙填表、忙报销的现象,大家对此次减负充满期盼,同时相关专家也向记者表示,上海已经在推行科研助理、简化检查等方面率先做出了尝试。

      独立拿项目机会少?经费资助比例要保证

      8月8日,《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减负行动3.0”)正式出台。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大方面近20条举措,进一步舒缓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痛点”,保障他们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

      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中国创新发展主力军。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到了78.39%。

      记者采访的一些不愿具名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他们进单位后一边需要承担“科研秘书”的角色,一边又要和资深科研人员同台竞争,压力非常大。原因在于,一些面向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专项,资助规模和资助范围相对有限。不仅如此,在工作中他们大多在科研工作的同时,耗费相当部分时间精力承担报销、开会、填表格、应对检查等杂事。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科研人员往往很难获得独立承担项目的机会。

      聚焦起步成长通道窄的问题,减负行动3.0中的“增机会”举措提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等。

      白天干杂务、晚上做研究?招聘派遣助理

      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的一线调研中发现,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考核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等问题,科研人员短期内就要“达标”的压力负担重。

      减负行动3.0提出,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对履行岗位职责、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成效等情况均作为贡献予以认可,避免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

      减负行动3.0还提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考核评价中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

      有高校年轻科研人员告诉记者,面对沉重的考核指标,他们通常是白天忙杂事、晚上挤时间搞科研。白天在单位干行政杂务,下班后继续做研究,这几乎是不少青年科研人员的常态。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科研负责人无奈告诉记者,这些杂务本来应该由科研助理或者秘书来承担,但假如专职招聘助理秘书,这部分的人头开支是没有办法支出的,因为科研经费不能用于支付劳务薪酬。正因如此,现在一些科研机构就采取了让青年科研人员分担杂务的做法。

      为回应呼声,减负行动3.0提出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鼓励科研单位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聘用科研助理,将青年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上海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已经有不少以派遣形式招聘科研助理,鼓励其参与科研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常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合理的负担”确实需要有相对专业的人来承担,科研助理有实际需求。但另一方面如直接增设岗位,给科研助理编制,也不符合高校院所编制紧缺的实际。“实践中,确有不少青年人才从科研助理做起,持续深造,成为科研骨干的。”

      上海已推出科改“25条”,给科研人员减压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我国首次针对科研人员减负发文了。2018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1.0”),直指“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症结;2020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减负行动2.0”),在深化减负行动1.0的基础上,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阻碍改革落地的桎梏,持续发力。

      为科研人员减负也是上海科技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9年,上海科改“25条”已正式落地,同时市财政局与市科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课题)专项经费管理的通知》,明确简化验收管理,实施统一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过去,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检查,不仅节点多,条线也多。”常静告诉记者,“很多科研项目如今都做了简化调整,原来可能当中要检查3-4次,改为项目结束时的综合验收,并且不再单独组织技术验收、财务验收,合并有关验收程序,实施统一的综合绩效评价。”

      如今在上海,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就不必反复准备汇报材料、费心应对各条线的分批检查。而科研助理制度的推动建立,也让科研人员收集整理发票、跑财务交材料的压力得到了缓解。

      (头图为资料照片)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