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们就“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这一话题对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吴俊文的采访中,“融”是他谈到最多的关键词,也是华中师范大学一直以来深度践行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吴俊文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哪些关键词?吴俊文: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到达深水...

  在我们就“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这一话题对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吴俊文的采访中,“融”是他谈到最多的关键词,也是华中师范大学一直以来深度践行的信息化建设理念。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321/1de78b39771b3cdjpg> </p><p style=吴俊文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哪些关键词?

  吴俊文: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到达深水区已成大家的共识。

  在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却往往滞后于社会其他领域。

  将高校承担信息化建设任务的部门和社会的专业性企业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高校信息化部门能提供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能力与高校师生员工对信息化成果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一脉相承的,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此,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应进一步提升新技术、新手段应用以支撑体制机制改革的能力。其关键词就是“融”,也就是深度融合。而怎样“融”,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问题。

  实际上,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在“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解决“信息”的流通和分析,通过流程再造、大数据汇聚挖掘分析来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其中,“信息”的准确性往往有赖于业务部门,而信息化部门则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手段来服务业务部门。理清了这几个概念,就会让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权责更明晰,改革更顺畅。

  《中国教育网络》:请您介绍一下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情况,在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方面,华中师范大学有哪些特点?

  吴俊文:华中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早在2011年就提出“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将“信息化”“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两只翅膀,使得全校范围内达成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共识,信息化工作得以全面快速推进。

  目前,学校形成了信息化顶层设计,校内已成功培育了信息化文化基因,信息化已成为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引擎。

  对华中师范大学来说,在信息化建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学校坚持推进信息化与学校事业发展的融合创新,尤其是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探索实践。

  随着“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也有了标志性的体现。

  目前,华中师范大学修建了10万平米的信息化大楼,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智慧管理等都纳入其中。

  此外,学校承担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并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等,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321/cf7c7508e95acjpg><br></span></span><span style=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网络》:近期,各高校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或修订中。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和亮点是什么?

  吴俊文: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规划,为当前制定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中,华中师范大学将聚焦一流大学建设,抓好服务,围绕信息化“化”的过程来推进管理上台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评价改革。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深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以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学校管理、评价改革等方面,继续在“融”上下功夫。

数据治理是深度融合的基础

  《中国教育网络》:推进“深度融合”,数据无疑是关键。您如何理解高校的数据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开展数据治理的情况如何?您认为,未来几年高校数据治理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俊文:应该说,在前期中心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各高校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治理能力,但数据共享共治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数据治理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是各高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数据治理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应用深度融合的基础。

  作为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承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在数据治理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也承担着国家教育大数据的部分基础性建设和服务工作。

  此外,在前期进行了两轮数据治理后,近期华中师范大学开展了一项新工作——“数字华师”项目建设。下一阶段,我们希望将“数字华师”项目打造成高校的数据治理标杆,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我认为,高校数据治理应重点把握以下四方面工作。

  领导要重视。数据治理是个深水区,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华师”建设领导小组。

  要打造平台。建设合适的数据承载平台对数据治理非常重要。

  要成立“智能运营中心(IOC)”。充分发挥指挥、监管、服务的功能。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

  如果将“平台”比作道路,“数据”看作路上行驶的车,那么车在行驶中需要交警,也就是“智能运营中心”的管理,而行驶的车需要好的状态,这就需要建好“基础设施”。总之,车要在路上顺利通行,需要将这四个方面有效融合。

  《中国教育网络》:在推进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的融合创新中,“一网通办”是重点工作。当前华中师范大学“一网通办”的情况如何?继续深入“一网通办”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应如何打破“一网通办”的天花板,继续加强这项工作?

  吴俊文:华中师范大学从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学生事务大厅,从网上网下两方面推进学生事务的办理。目前,学校的“一网通办”线上开通了72项业务办理,线下有近480平米的事务大厅。

  继续深入“一网通办”最大的困难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信息化部门只能搭平台聚服务,而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转变和事务办理的流程再造才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在这方面,技术往往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业务部门的认识转变。

  下一步,首先,要做好智能化的服务改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业务流程“移动化”“便捷化”,真正让师生随时随地获得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

  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的信息化素养,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校内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倒逼机制打破“一网通办”的天花板,推动业务部门将更多的业务上线,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难题,将信息化真正“化”到业务中去,推动“一网通办”工作向深水区的突破。

  总之,高校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高校信息化人正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环境以及新的需求下,任重而道远。

  记者:项阳

  责编:陈永杰

原标题:吴俊文:高校信息化关键词是“融”

转自:互联网转载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