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2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信息化相关话题积极建言献策,范围涵盖加强国家级资源平台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双减”等多方面。一起来看看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都提了哪些观点。  聚焦教育公平,推动国家级资源平台建设  近年来,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要弥合差距、促进高质...

  2022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信息化相关话题积极建言献策,范围涵盖加强国家级资源平台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双减”等多方面。一起来看看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都提了哪些观点。

  聚焦教育公平,推动国家级资源平台建设

  近年来,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要弥合差距、促进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推手。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与1.0时代相比,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最大的变化在资源方面。

  “由国家层面统筹建设教育资源库,一方面解决了各地各自为政、浪费严重、参差不齐的问题;另一方面保证了资源的高质量。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进入学校,让学生、教师都能用起来。”钟柏昌说。他表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审慎设计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资源支持学习,如何减少数字设备使用带来的身心安全风险和时间浪费,这才是拉近个体之间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也是走向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

  “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类在线学习资源平台种类、数量以及用户数量都较新冠肺炎疫情前有较大增长,无论是公益性平台还是商业性平台,虽基于不同建设目标、用户人群、学习需求等,在运营维护、资源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突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

  对此,朱永新建议,一是加强综合平台建设。聚焦教育强国目标,制定国家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充分汲取“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建设、推广和运营经验,打造“教育强国”在线学习资源平台。坚持系统性,严把质量关,充分遴选和链接省级平台和优质市县级平台,以及部分具有提供公益性学习资源意愿和能力的商业性学习资源平台。强化对平台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维护,科学设置栏目分类、搭建整体框架、填充资源内容,并及时进行平台完善、系统升级、资源更新。

  二是加强资源开发应用。注重在线学习资源遴选及开发,坚持精品意识,做到优中选优,不断提高平台资源质量。

  三是加强宣传监管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优质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完善学习者激励政策,引导形成终身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加强对“僵尸平台”“违法平台”的打击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强对正规公益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的信心,凝心聚力共建教育强国在线资源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描述了他心中的全国性资源平台“云端互联学校”。他认为,随着5G等互联网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云端建设“互联学校”成为可能,让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与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通过云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更加趋向公平化。他建议广泛推动“云端互联学校”创建,让“城市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成为可能。

  他认为,“云端互联学校”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破传统学校的有形边界和物理空间限制;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网校”,而是实时互动构建教学全场景,打造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教学资源共享的跨地区学校共同体,探索面向智能时代的公平化教学方式和师资培养方式,以有效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学校教育难的问题。

  此外,“云端互联学校”项目需要得到教育部、工信部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方可落地执行,因此,建议教育部门牵头的政府各相关部门对“云端互联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及五年、十年的长期规划,引入协同线上线下混合部署的互联网管理平台,并以试点学校为基础,研究推出全国性的行动方案,助力全国各地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云端互联学校”,为未来教育的探索前行和革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助力“双减”,探索多元化课后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胡卫将目光聚焦在”双减“下的课后服务。在他看来,自“双减”实施以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有了较大改观。但他也指出,课后服务资源、形式、质量还有待提高。为此,胡卫建议,加大专项投入,加快各类优质且可及的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

  “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校内服务,打造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胡卫表示,各地要从优化社会供给侧入手,做好各方面资源的统筹安排和余缺调剂,以弥补校内资源的短板和不足,如协调社区、博物馆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也可分级分类打造丰富多彩的开放性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帮助不同层次、类型、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降低对校外学科补习的依赖。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义和建议,加强课后服务资源的引进整合,建立具备广泛适用性与培养专业性的校外资源服务体系。可组织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建设工作,同时制定资质标准,以防范风险。同时,教育部门要积极统筹优质免费线上学习服务资源,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在线学习资源,并建立在线学习管理制度。

  此外,还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校内课后服务资源建设,尤其要充分利用少年宫、博物馆、少儿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等优质资源。同时,建立以高校学生、社区志愿者为代表的课后服务义工团队,经过专门培训后将其纳入学校课后服务者团队,以缓解教师压力,保障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和持续性。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认为,“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帮助师生减负,同时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回归主阵地。目前,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提质是学校教育发展大趋势。那怎么提升教与学的效率?

  他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构建智慧课堂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感知技术采集教学数据,利用认知技术理解数据,实现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场景闭环,最终通过知识图谱和学习路径规划技术,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此外,智能技术支持下实现的智能化管理,为“双减”特别是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础。

  加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上海大学为例,通过归类后的45个信息化系统,包含700多个业务流程,每天日常产生的数据量大概为100T,相当于每天在学校新建一座图书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调研中发现,以往由于缺乏系统治理,多个统计部门、多种统计口径、多个业务平台、多种数据接口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对此,上海大学以'数据打通,一网通办'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抓手,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显著提升了师生获得感。”汪小帆说。

  汪小帆建议,要转变理念、加强统筹,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是进一步把全面提升信息化素养落到实处。建议教育部门出台更为有效的培训方案,对高校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并指导制定高校教职员工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特别要加强对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及时总结和发布典型案例。

  二是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和指导力度。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建议组织编写较为详细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指导性建议方案”,并鼓励和支持各高校在该方案基础上结合学校特点加以实施。

  三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资源保障。“编制少、收入低、评职称难、资源难以保障等,导致不少高校信息化队伍人数少,且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对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资源保障,汪小帆认为,考虑信息化人才特点,出台并落实加强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探索在高校试点设立专职CIO(首席信息官)并明确职责,进一步保障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现实需求,更是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培养引领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 汪小帆表示。

  本文由教育信息化资讯(ID:gxxxhzx)整理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上海证券报、澎湃新闻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