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导语:“我们不仅要关注‘物’,更要关注‘人’,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育’。发展智慧教育要以人为本,避免‘唯技术论’,要密切关注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给教师和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况、适应能力及深层需求的变化,要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从而促进智慧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一块屏幕2018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一篇关于教育公平和远程教育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遍全网...

  导语:

  “我们不仅要关注‘物’,更要关注‘人’,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育’。发展智慧教育要以人为本,避免‘唯技术论’,要密切关注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给教师和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况、适应能力及深层需求的变化,要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从而促进智慧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司长雷朝滋

  一块屏幕

  2018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一篇关于教育公平和远程教育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遍全网。

  这篇文章又名《教育的水平线》。

  何为水平线?就是没有交点的两条线。

  对于中国贫困地区248所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想象城市里优秀中学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对于成都七中这所名校来说,他们也无法想象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资源是多么地匮乏。

  地域、学校、家庭的不同给予不同孩子巨大差异的学习条件,与此同时是背后能力、见识、视野的鸿沟。分数并不一定能代表百分之百地绝对化分层,但也一定反映出了教育不公平背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习惯的差距。

  这248所高中的学生和成都七中的学生原本是互不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却因为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直播课而产生了联系。

  教育的水平线开始有了融合、沟通的地方,一些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借助“远端”的优质资源,跟随成都七中的师生们走完了高中三年。

  文章中写道:开设直播班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说,16年来,7.2万名学生——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句话让人读起来很扎心:

  一位山区的名列前茅的高三女生说:“没办法,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师生们总抱怨:努力,但出不了成绩。

  在这篇报道发出后不久,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发文《“这块屏幕”的远端回音:命运改变了没》,选出了部分网友针对《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留言。不少受益于成都七中网课,考上理想院校的同学们纷纷表达当年网课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改变意义。



  网络直播课程是平衡教育分配不均的一种方式。近些年,国家已出台“教师轮岗制”、“取消学区房”、“双减”政策等政策,来力图使教育回归到“以灵魂唤醒灵魂”的纯净状态。

  网络直播课程只能有限地解决一部分问题,其背后,仍需要更多地增加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优质资源供给。

  什么是智慧教育?

  成都七中这块屏幕的故事,是现代教育中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典例。

  现今,各类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在改变着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12月7日,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2021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的创新发展,特别是教育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有机融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将加大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供给,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致力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这便是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成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渗透在各种教育场景中,却又不为人所察觉的概念。

  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

  已经过去的2020年,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使得在线教育已不局限于课外学科辅导,牵动数十万所学校、2.8亿学生、1700万教师走上一条他们完全没有走过的路——暂时完全脱离现实课堂的在线教学之路,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线上“大迁徙”。

  在特殊时期,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和资源供给机制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现代化网络保障学校教学、学生学习能够正常进行。在线教育的热度更是达到了顶点。这也让很多人了解了在线教育背后的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缘起

  智慧教育肇始于电化教育,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大力培训师资。"从此,电化教育资源建设正式开始。

  到1982年9月,已经建立了电教机构的学校共16000多所。其中高等学校近500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中师300多所,约占全国中师总数的40%;中专开展的比例数也较大;中学7000多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7.5%;小学有7000多所,占全国小学总数的0.88%。在这些学校中,学生接受电化教育的课时平均达到总学时的5%左右。在幼儿教育、校外教育中,电化教育也有所开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计算机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1997年12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展远程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原则上明确支持发展远程教育,同时提出要全国规划和协调。网络远程教育正式进入国家统筹发展阶段。

  1998年10月,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年1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再次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地位。

  进入千禧之年,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陆续发布,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02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国部署,代表着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蓝图已浮出水面。

  2015年,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83%,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73%;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教育信息化2.0时代

  教育信息化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40年是教育信息化1.0时代,是"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阶段;2017年10月,"办好网络教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启教育信息化2.0时代。

  其中,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智能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把“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列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八大行动之一”。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先后确定了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山西省运城市,成都市武侯区、成华区等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

图片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这些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创建,首批示范区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内生变量,采用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合理布局区域教育资源,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等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区建设模式。

2021年8月18日,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在会上发言: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智慧教育的支撑性技术之一,推动了教学环境智能化与教学过程可视化,催生了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典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终极性的教育技术,VR+AI+5G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他希望,通过推动VR“新基建”,发展数字孪生互联网络,支撑VR深度应用,为未来教育开辟新的境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吾守尔·斯拉木认为,未来智能教育将从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两个方面进行改善,即基于场景数据积累和优质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依托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适应技术,智能匹配相关教学内容,打造人工智能课程,提升优质教师资源;依托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学生全域大数据和关联性分析模型,基于学情和行为等数据,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2021年9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解读:此次试点围绕“教、考、评、校、管”等教育领域主要环节提出了五个方向的试点内容。

  一是“5G+互动教学”,重点是支持沉浸式教学、全息互动教学等智慧课堂建设,开展5G试验教学和网络教学应用;

  二是“5G+智能考试”,开展面向户外、远程等需求的在线考试,实施智能巡考监考,探索智能辅助批改;

  三是“5G+综合评价”,鼓励利用智能化终端、5G网络、大数据云平台等实现对学生和教师的智能分析评价,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撑;

  四是“5G+智慧校园”,推动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共享校园等创新应用,提升校园智能化运行水平;

  五是“5G+区域教育管理”,构建区域教育大脑和管理平台,利用5G等技术支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决策。

  智慧教育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逐渐深入,正在深入到教与学的核心教学环节,逐渐对教育全场景赋能,创造更加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教育环境。

  目前已催生出了智慧校园、家校互动、智能监考、智能阅卷、智慧课堂、个性化推送等一系列的智能教育相关产品形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难以针对性地分析,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帮助教师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安徽蚌埠二中,从教师备课、授课、布置作业、试题批改到错题订正,如今均实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介入。教师可通过统计分析报告,实现作业的合理布置,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训练量。

  南昌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实现在线智能批改、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等,扭转了学生课下海量刷题的突出问题。

  宁夏全域推进“互联网+教育”大胆创新实践,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回归教育主阵地——课堂教育,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助力。

  回到文章一开始成都七中网校一块屏幕的故事,无疑,技术在缓解教育资源差异问题中帮助人们重新配置学习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博士认为,智慧教育应肩负起推行公平优质教育的重要职责。

  云南省昭通市西南部的巧家县,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当地教育资源紧缺且分配不均,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村镇学校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资源较为孤立。为解决这一问题,巧家县通过采用教育城域网方案,将县内各中小学的网络出口进行统一管理,利用“一朵云、一张网、一块屏”搭建同步课堂,将主教室的名师授课活动实时直播到其他区域教室,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及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育是民生大计,科技赋能将助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智慧教育的技术手段,更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教育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结合,将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地惠及大众。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网络 《弹指一挥间,中国教育信息化巨变70年》 张伟静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2021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讲话

  光明日报《“5G+智慧教育”试点,探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新技术如何赋能智慧教育》

  刘邦奇,张金霞,胡健,朱广袤,许佳慧,许星伟.智能+教育:产业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2020年中国智能教育产业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1):55-6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智慧学习 重塑教育未来—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召开》

  作者:中国教育在线 李璐瑶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