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宏达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实践。

><br>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宏达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p><p>  <strong>中国教育在线</strong>:近期,国家各个层面在部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上政策连发、动作频频,您觉得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当下,我们的“产教融合”该如何走出新路?</p><p>  <strong>李宏达</strong>:我认为推动“产教融合”最大的难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制定政策是一方面,但将政策付诸实践并确保其落地见效是更大的挑战。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如何定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充当协调者、促进者,将产业需求、教育资源和职业规划有机结合,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国企和学校是产业和教育融合的关键参与者,作为此两者的主管部门——国资委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三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实施单位——企业与学校,如何寻找利益共同点,实现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互通和共享。</p><p>  那么,如何走出困境,找到“产教融合”的新路?对应我上面提到的三个难点,我有这样几个思考:</p><p>  一、在政策有效执行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机制,持续跟踪执行情况。</p><p>  二、在有关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方面,国资委应出台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国有资产共享规则等制度,并提供资源支持;而教育主管部门则要确保教育质量和实际效果,提升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教育反哺经济发展。</p><p>  最后,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应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职业需求,为教育提供方向。强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企业依托该平台,充分共享校方的师资资源、实验室资源等,实现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与成本节约;学校依托该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资源,转换成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p><p>  <strong>中国教育在线</strong>:新一代信息技术一直是国家重点部署的领域。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学校有哪些布局和举措?如何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学校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p><p>  <strong>李宏达</strong>: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基本情况。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商旅文创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和闽台合作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福建省教育厅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学校现有位于福州市区的龙腰校区、杜园校区以及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旅游岛的平潭新校区,现有在校生1.75万人,其中留学生68人。</p><p>  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我们学校按照“产业分析、专业评估、整合资源、集群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主动对接福建省“六四五”产业体系中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智能终端产品的开发与调试、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与制造、智能应用系统的集成与管理这三个重要岗位环节,围绕“信息、智能”特色,明晰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应用-->智能服务的专业集群发展思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智能终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3个重点专业群,并结合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区域办学优势,服务平潭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具有“信息+”特色的电子商务、数字创意、数字媒体、智慧旅游、数字乡村建设等五个特色专业群。学校现有49个专业,绝大部分为数字技术相关专业,为数字福建建设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培养信息和人工智能类德技并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p><p ><img src=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