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

 oldsrc=  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代化与未来教育革命的智慧引擎。 

 oldsrc=南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

   南开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始自1994年,迄今已有25年,恰是南开百年办学历程的四分之一,从“九五”到“十三五”,从“211、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见证和助推着南开大学悠久历史传承与时代浪潮一步步紧密结合。

学校信息化建设历程

  1994~1999年:起步奠基阶段

  1994年10月,南开校园网NKNET开始建设,最初的NKNET于1995年初步建成并与CERNET联通,是国内首批投入使用并接入互联网的高校校园网之一。随后几年,以“211工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先后完成了三期校园网专项建设项目,并引入社会资源建设了NKSN信息服务网,基本覆盖了主校区教学科研和学生宿舍区,逐步开始提供主页、邮件、域名和DNS等IT基础服务。

  2000~2005年:资源整合阶段

  南开大学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电化教育中心于2000年完成了整合。网络建设在完成校园网多校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将NKNET和NKSN合并,建立起统一的网关和计费系统;依托校园网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日趋丰富,从BBS、聊天室到音乐、影视、软件等资源网站,以网络为纽带的新型校园文化逐渐形成。

  这一阶段的重心不再是数量规模上的简单扩张,而是转向完善管理体系、提高可靠性和可用性、探索服务模式等方面,同时网上信息监管和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新课题。

  2006~2011年: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

  “十一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从2006年数字化校园一期项目筹备开始,根据学校提出的信息化要从“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国际交流、校园生活、文化建设”五个维度全面支撑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库三大平台和一卡通系统先后建成上线,管理信息系统从零星应用迅速拓展到覆盖全校主要职能部门和业务领域,校务工作的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得到了革命性提高。

  同时,IPv6、无线校园网相继落地,互联网接入从CERNET单出口发展到运营商多出口,数据中心建成基于VMWare的虚拟化平台,为信息化应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2012年至今:安全、创新阶段

  2012年开始,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学校开始着手构建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学校网络安全体系,一方面采用防火墙、动态应用防护、反向代理、主机加固等手段完善加强技术防护能力,利用网站群平台和云服务平台实现网站和业务系统的切分;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安全审查平台对全校各单位的网站、主机、人员进行备案管理和审查,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未来发展工作重点

  要达到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全面支撑一流大学建设的预期目标,未来工作重点将集中力量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网络安全统筹能力,构建多方协作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机制;

  二是继续强化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提升态势感知能力,从应对“大片撒网”到抵御“精确狙击”;

  三是抓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落实网站和信息系统分级分类管理;四是严密防范网络犯罪,保护师生网络空间合法权益。

  第二,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一是全面建成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下一代互联网、混合云服务、大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的深度应用;

  二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数据治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搭建数据驱动的自动化决策模型并推广使用;

  三是推动信息资源从专用向泛用转变,应用系统全覆盖由一维的全业务领域拓展到多维的全人群、全场景、全生命周期;

  四是推动虚拟校园建设,实现校园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统一;

  五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下一代交互式学习环境。

  第三,创新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一是继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保持和壮大技术和管理并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

  二是继续拓展服务外包的范围和层次;三是与相关学科团队、

  第三方专业机构在技术开发、安全攻防、教育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

  四是持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既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网络安全隐患,也为推动用户自主实施业务构建,降低信息化部门工作压力创造条件。

  oldsrc= 

 oldsrc=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