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先生发起的“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于7月23日下午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论坛邀请到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创院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先生,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多模态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建伟先生,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副理事长、创新工场首席科学家周明先生,以及xAI创始成员Greg Yang(杨格)先生等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嘉宾代表参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ACL)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士孙茂松先生主持本次论坛。

><br>孙茂松主持论坛</p><p>  菲尔兹奖得主、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向论坛作视频致辞。丘成桐表示,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的创设举办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首次促成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三大基础学科领域国际一流学者齐聚一堂,促进学问互鉴交流,赋能不同学科交叉创新。他指出,数学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三百多年来涌现累积了很多重要的想法和学问。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发展需要广泛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以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他鼓励年轻科学家从根本上了解、应用人工智能,并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p ><img src=><br>周明发言</p><p>  发言结束后,在孙茂松主持下,专家们围绕大模型的可能性边界、数据集和训练集、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孕育激发创新研究提出各自观点,鼓励大家葆有兴趣热情、勇敢追寻梦想。</p><p>  在问答交流环节,与会嘉宾针对模型训练、学科壁垒、科技伦理等现场听众问题逐一回答。关于模型训练,杨格表示,伴随着模型规模增长,需要更加丰富、质量更好的数据集,需要由偏重网络舆论数据集转向偏重数学科学、更具逻辑性和推理性的训练集;张建伟表示,未来学习曲线的增长斜率,既取决于数据质量和多样化程度,也受语言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关于学科壁垒,沈向洋表示,找对用对好的数学工具,将有效应对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挑战。未来我们需要与更多的数学家交流,用对用好数学工具。关于科技伦理,张建伟表示,目前国内对机器人的热情很高,产业基础和环境氛围很好。新业态和新场景迅速迭代,如何在科技伦理的框架下推进机器人研发,不刻意地规划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给人类留出一些创意空间,是非常值得关注、值得探索的问题。</p><p ><img src=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