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有力抓手。同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之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校就业工作体制完整、队伍健全、保障完备,并创新...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有力抓手。同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之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校就业工作体制完整、队伍健全、保障完备,并创新性地在“985工程”中进行专项建设。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
  ——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以“面向未来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联动机制,实现招生与就业的双向联动,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调整、招生计划编制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建立了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机制。学校积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探索人才培养过程的复合型、灵活性和适应性。坚持按专业大类招生,高年级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深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和各类合作教育项目,实施选修第二专业、跨校辅修等措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叉复合型专业学习机会;增强培养方案的柔性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实施“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 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设立“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直接投入4800余万元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的2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构建起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主动服务社会,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社会一直是同济大学的办学传统。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科布局与校区布局结合、产业链与学科链对接,不仅使学校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更为培养学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振华港机、中西部城市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同济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课程设计、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创业成才理念得到深化,社会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实践锻炼引导了学生树立积极参与社会创新创业、面向基层建功成才的就业观和成才观。2003年以来,我校先后有近百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多人次先后获“全国十佳志愿者”、“十佳杰出创业青年”、“优秀西部志愿服务者”等称号。每年有数百位毕业生主动选择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校按照“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强势学科的知识溢出效应,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促进周边集聚以文化创意、规划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等创意产业发展。目前,年产值超过128亿元的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中80%的从业人员为同济师生,通过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承担了学生实习、培训等功能,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大学生创业见习”项目,为在校大学生开放提供全程创业见习岗位;同时拿出数千平方米场地提供创业空间,并建立“联络员、辅导员、企业创业导师团”三个层次的企业联系和咨询辅导服务架构,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孵化服务。目前,学校建立了资金规模为1500万元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共受理学生创业项目171项,注册公司37个,注册资金2103.1万元,带动就业270多人。此外,科技园还单独资助1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资金共227.4万元。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工作体系,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学校着力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定期联系数千家用人单位、建立校地“人才服务合作站”、联手人才中介、开通骨干企业“招聘直通车”等方法,每年组织千余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学生就业信息网每年发布需求人数达5万人次以上,毕业生供需比连续三年超过1:6。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学校在“985工程”中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项目,建立了校、院两级,全程化、全覆盖、分层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立了以选修课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每学年覆盖近2万人次的全程化课程体系;以新生教育为基础、个案咨询为主体、现场咨询为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多样化辅导体系;以校外培训为途径、校内办班为渠道、业务讲座为媒介、集体备课为平台、企业挂职为契机的精英化师资体系(培训师资近400人次,32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22人获得上海市职业咨询师证书。);以特色榜样示范项目为载体的特色化院系体系;以合作单位为资源、校地共建为优势、海外实习为开拓的规范化实习基地体系(目前已建基地超过400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开展就业援助“手牵手”活动,从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座谈会、导师制、团训、面谈等多种形式,为困难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支持,受益学生人数超过300人。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服务于经济社会。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落实同济大学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制定的“促进就业系列行动计划”,并结合十二五规划和“985工程”三期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我校就业工作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