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应妮)记者从6日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获悉,“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中国国家文物局在6日的工作会上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南海I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应妮)记者从6日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获悉,“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中国国家文物局在6日的工作会上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南海I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保护发掘工作,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着手沉船的整体保护。
 中新社记者 董柴玲 摄</p><p> 项目汇报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介绍,“南海I号”是一艘满载远航且保存尚好的宋代海船,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船货品类繁多且不乏文物精品,出水瓷器集中展示了宋元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的壮观景象。另一个重要考古成果是,船上铁器在贸易品中占比甚高,说明宋代以煤炭化石为燃料的冶金业产量巨大,且已广泛用于对外贸易,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品种。</p><p> 同时,“南海I号”保护发掘工作,按照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先进理念,广泛运用多种科技创新手段,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全面真实地展现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绝佳案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评价“南海I号”的保护发掘全过程可谓教科书式的典型范例。</p><p> 此外,枣树林墓地是一处春秋中、晚期曾国公侯墓地,目前已发掘包括两组曾国国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内的高等级墓葬54座,出土千余件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随葬品。这些成果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礼乐制度、阶层组织等发展状况,部分青铜器载有铭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完)</p> <p style=)
原标题:国家文物局:“南海I号”宋代沉船发掘文物18万余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