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山东农业大学:把论文写在农民的笑脸上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庞玉强

巍峨耸立于齐鲁大地的泰山脚下,坐落着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山东农业大学始终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奋力实现原创性成果、“卡脖子”技术等一系列突破,用科技助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山农声音名扬四海

“十三五”以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在科技创新上寻求突破。近年来,围绕种子、耕地,学校成功重组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启动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两大平台纳入国家创新基地新序列,新建省部级平台33个。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立项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立项经费超15亿元;授权专利21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件。在多个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这一串串的数字凝聚了山农人的科技力量,不仅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让山农声音远播海外,展现出山东高校出色的科研风采。

“依托于作物学等优势学科,我们聚焦粮食安全、绿色低碳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争取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新突破。’”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韩宾表示。

富农强国展担当,科研生态搭平台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黄河战略等重大需求,学校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山东农业大学特色的“科研生态”。

孔令让教授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立志攻克小麦癌症世界性难题,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揭示其遗传和分子调控机理,团队培育出首个含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山农48”并大面积推广种植。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作为山东省属单位的“独苗”,其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去年成功重组为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纳入国家创新基地新序列,在全国范围内,也实属罕见。

“航母平台”共出海,聚焦产业促生产

今年4月和7月,山东农业大学先后与德州、聊城合作建设小麦育种和设施农业两个产业研究院,打造“航母”级平台,助力科技创新。9月下旬,学校将先后与泰安市、沂源县共建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和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

同时,学校将依靠搭建平台,聚焦粮食安全、绿色低碳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产业重大需求,做好顶层设计,突出质量导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整合科技资源,实施全产业链科技攻关,致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产生巨大效益。

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挂在果树枝头,写在农民的笑脸上。70年来,山东农大人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山东农业大学深入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勇担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光荣使命,用科技利器助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书写了强农兴国的山农华章。

原标题:山东农业大学:把论文写在农民的笑脸上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