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历史开拓未来在历史的坐标系中,2021年注定将留下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这是一道历史的分水岭。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一条发展的分界线。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
</p><p>  <strong>培根铸魂</strong></p><p><strong>  不断深化时代新人培育的新实践</strong></p><p>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刚</p><p>  <strong>关键事件</strong></p><p>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建党百年之际,全国教育系统积极行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党史学习形式,把党史学习融入立德树人大课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1000余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齐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过去这一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p><p>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始之年。这一年,在教育领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进一步推进,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成效进一步显著。</p><p>  以建立健全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引领时代新人培育。学校教育涵盖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是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办学治校的一条主线。一年来,在顶层设计上,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设计进一步完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试点进入深水区,各类育人平台、育人载体、育人机制进一步系统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快形成。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在教材、队伍、方法等方面纵向衔接上更加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横向贯通以及环境氛围营造上更加协同有力;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更加科学有效和精准。</p><p>  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育人的关键和重点。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八个字深刻揭示了教育的使命与价值。培根铸魂的关键是理想信念,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理想信念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问题,强调打牢人生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行为规范。启智润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和素质能力的提升,重点解决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价值取向在于立德树人,最终归宿在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出发点与落脚点。</p><p>  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增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实效。培育时代新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诠释表达,新的历史方位下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培育时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部署安排。时代新人培育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容供给、路径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着手,切实增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实效。在内容供给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根塑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教材建设,打造更多的精品教材。在路径优化上,要不断丰富实践载体,创新工作方式,通过重大平台基地牵引更多资源投入到时代新人培育之中,增强工作实效和育人质量。在体系建设上,要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全社会把立德树人作为共同责任。</p><p>  <strong>依法治教</strong></p><p><strong>  夯实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strong></p><p>  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鸿巍</p><p>  <strong>关键事件</strong></p><p>  今年,教育法治建设硕果累累,依法治教的教育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获得通过,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陆续开始征求意见。</p><p>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法治质量,依法治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诸多经验。在充分肯定依法治教进步的同时,亦要清晰看到和清醒认知影响依法治教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教育立法层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在这十六字方针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一方面,以良法保障善治,充分发挥依法治教的科学性、规范化作用;另一方面,以良法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行动指南,以促进和实现依法治教的教育法治体系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p><p>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立法是有权机关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法律法规的活动,即立、改、废、释并举。科学性、规范性,已成为深化依法治教特别是教育立法的关键要素。依法治教的科学性与规范化,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和体现依法治教规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客观发展,制定符合教育规律且具有科学性的规范,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家长、学校和师生的关切与期待。</p><p>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多个重要法律法规次第通过修改或颁行。观之这些法律法规,或有以下几个特点:</p><p>  一是尊重并体现规律,构建系统完备的依法治教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健全教育法治规范意在解决“立什么样的法、怎样立法”这一重大命题。4月30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教育法,9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由此而来,依法治教建设全面提速,逐渐凸显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充实了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p><p>  二是适应时代发展,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新需要。改革发展是依法治教的永恒主题及保障对象,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颁行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获通过等,充分回应教育领域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此而来,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及至社会教育、司法教育等,以不同部门法携手并进,进一步夯实了依法治教的立法层次。</p><p>  三是提高立法水平,合理设定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2021年度的各项相关立法,与时俱进完善了一系列依法治教的相关制度措施,尤其是风险与责任。由此而来,不断提高了依法治教立法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依法治教的实现路径。</p><p>  四是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和有序化。坚持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吸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为依法治教法律的制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由此而来,在法律修订制定过程中,广泛向社会征求了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推动了依法治教的民主进程。</p><p>  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理念、方式皆发生着重要变革。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如果说2021年依法治教更多的是顶层设计以引领改革,努力使教育立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2022年则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是加强组织宣传,推动守法用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认真分步落实,落实具体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围绕难点痛点,研拟工作方案,深化改革、推动法治;四是根据各地实际,研定考核标准,因地制宜、务求实效。</p><p>  <strong>开局之年</strong></p><p><strong>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strong></p><p>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p><p>  <strong>关键事件</strong></p><p>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起步。《“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各级政府启动并陆续发布“十四五”教育规划。“双减”落地,县中振兴提上日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将启动,基础教育开启新篇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一流”建设提速,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获得更大支持。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空前,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p><p>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国家和地方在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深化改革、治理规范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p><p>  科学谋划促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石。今年以来,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推进。有的是从全局发展角度去谋划,比如,出台《“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以项目方式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有的是从某一类型教育角度去谋划,比如,围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还有的是从某一教育学段角度去谋划,比如启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统筹谋划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发展,积极改善县中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p><p>  精准施策补短板。通过精准施策,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教育发展现实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发展依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今年以来,围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国家和地方通过建平台、推集群、优结构、强协作、促共享、惠民生等一系列举措,确保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落细。为了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与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本科层次师范生。</p><p>  深化改革破难题。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体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指标体系。各地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为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p><p>  治理规范转生态。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以治理规范护航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五项管理”、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义务教育。比如: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出规定,并作为“双减”工作的一项具体抓手,推动各地各校落实齐步走、全覆盖。</p><p>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明显加大,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查处违规培训、加强风险防范等手段,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规范义务教育“公参民”学校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数量规模、清理义务教育“公参民”学校等相关政策正在各地逐步推进。</p><p>  “十四五”规划开局良好,围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成效逐步显现。但从促发展、补短板的角度看,树立全局意识、加强战略谋划的任务还很艰巨;从破难题、转生态的角度看,立足长远目标、推动标本兼治还面临不少现实挑战。今后几年,要把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提升质量的工作持续深入坚持下去,使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同时,对于政策推进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做好积极应对和科学化解,只有这样,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p></article>
</div><div class=)
 
        锚定历史开拓未来在历史的坐标系中,2021年注定将留下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这是一道历史的分水岭。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一条发展的分界线。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
</p><p>  <strong>培根铸魂</strong></p><p><strong>  不断深化时代新人培育的新实践</strong></p><p>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刚</p><p>  <strong>关键事件</strong></p><p>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建党百年之际,全国教育系统积极行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党史学习形式,把党史学习融入立德树人大课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1000余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齐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过去这一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p><p>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始之年。这一年,在教育领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进一步推进,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成效进一步显著。</p><p>  以建立健全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引领时代新人培育。学校教育涵盖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是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办学治校的一条主线。一年来,在顶层设计上,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设计进一步完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试点进入深水区,各类育人平台、育人载体、育人机制进一步系统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快形成。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在教材、队伍、方法等方面纵向衔接上更加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横向贯通以及环境氛围营造上更加协同有力;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更加科学有效和精准。</p><p>  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育人的关键和重点。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八个字深刻揭示了教育的使命与价值。培根铸魂的关键是理想信念,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理想信念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问题,强调打牢人生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行为规范。启智润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和素质能力的提升,重点解决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价值取向在于立德树人,最终归宿在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出发点与落脚点。</p><p>  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增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实效。培育时代新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诠释表达,新的历史方位下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培育时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部署安排。时代新人培育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容供给、路径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着手,切实增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实效。在内容供给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根塑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教材建设,打造更多的精品教材。在路径优化上,要不断丰富实践载体,创新工作方式,通过重大平台基地牵引更多资源投入到时代新人培育之中,增强工作实效和育人质量。在体系建设上,要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全社会把立德树人作为共同责任。</p><p>  <strong>依法治教</strong></p><p><strong>  夯实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strong></p><p>  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鸿巍</p><p>  <strong>关键事件</strong></p><p>  今年,教育法治建设硕果累累,依法治教的教育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获得通过,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陆续开始征求意见。</p><p>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法治质量,依法治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诸多经验。在充分肯定依法治教进步的同时,亦要清晰看到和清醒认知影响依法治教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教育立法层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在这十六字方针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一方面,以良法保障善治,充分发挥依法治教的科学性、规范化作用;另一方面,以良法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行动指南,以促进和实现依法治教的教育法治体系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p><p>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立法是有权机关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法律法规的活动,即立、改、废、释并举。科学性、规范性,已成为深化依法治教特别是教育立法的关键要素。依法治教的科学性与规范化,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和体现依法治教规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客观发展,制定符合教育规律且具有科学性的规范,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家长、学校和师生的关切与期待。</p><p>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多个重要法律法规次第通过修改或颁行。观之这些法律法规,或有以下几个特点:</p><p>  一是尊重并体现规律,构建系统完备的依法治教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健全教育法治规范意在解决“立什么样的法、怎样立法”这一重大命题。4月30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教育法,9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由此而来,依法治教建设全面提速,逐渐凸显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充实了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p><p>  二是适应时代发展,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新需要。改革发展是依法治教的永恒主题及保障对象,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颁行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获通过等,充分回应教育领域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此而来,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及至社会教育、司法教育等,以不同部门法携手并进,进一步夯实了依法治教的立法层次。</p><p>  三是提高立法水平,合理设定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2021年度的各项相关立法,与时俱进完善了一系列依法治教的相关制度措施,尤其是风险与责任。由此而来,不断提高了依法治教立法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依法治教的实现路径。</p><p>  四是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和有序化。坚持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吸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为依法治教法律的制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由此而来,在法律修订制定过程中,广泛向社会征求了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推动了依法治教的民主进程。</p><p>  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理念、方式皆发生着重要变革。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如果说2021年依法治教更多的是顶层设计以引领改革,努力使教育立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2022年则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是加强组织宣传,推动守法用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认真分步落实,落实具体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围绕难点痛点,研拟工作方案,深化改革、推动法治;四是根据各地实际,研定考核标准,因地制宜、务求实效。</p><p>  <strong>开局之年</strong></p><p><strong>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strong></p><p>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p><p>  <strong>关键事件</strong></p><p>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起步。《“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各级政府启动并陆续发布“十四五”教育规划。“双减”落地,县中振兴提上日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将启动,基础教育开启新篇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一流”建设提速,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获得更大支持。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空前,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p><p>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国家和地方在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深化改革、治理规范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p><p>  科学谋划促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石。今年以来,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推进。有的是从全局发展角度去谋划,比如,出台《“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以项目方式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有的是从某一类型教育角度去谋划,比如,围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还有的是从某一教育学段角度去谋划,比如启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统筹谋划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发展,积极改善县中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p><p>  精准施策补短板。通过精准施策,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教育发展现实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发展依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今年以来,围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国家和地方通过建平台、推集群、优结构、强协作、促共享、惠民生等一系列举措,确保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落细。为了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与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本科层次师范生。</p><p>  深化改革破难题。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体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指标体系。各地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为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p><p>  治理规范转生态。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以治理规范护航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五项管理”、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义务教育。比如: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出规定,并作为“双减”工作的一项具体抓手,推动各地各校落实齐步走、全覆盖。</p><p>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明显加大,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查处违规培训、加强风险防范等手段,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规范义务教育“公参民”学校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数量规模、清理义务教育“公参民”学校等相关政策正在各地逐步推进。</p><p>  “十四五”规划开局良好,围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成效逐步显现。但从促发展、补短板的角度看,树立全局意识、加强战略谋划的任务还很艰巨;从破难题、转生态的角度看,立足长远目标、推动标本兼治还面临不少现实挑战。今后几年,要把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提升质量的工作持续深入坚持下去,使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同时,对于政策推进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做好积极应对和科学化解,只有这样,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p></article>
</div><div class=)
 
        原标题:筑基铸魂·二○二一中国教育观察(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
 
                    
                       2023-09-29 |
81 热 度 81 
                    
                       2023-10-10 |
81 热 度 81 
                    
                        
                    
                       2023-02-23 | 全国教育事业
81 热 度 81 
                    
                       2023-11-30 |
81 热 度 81 
                    
                       2021-04-02 |
81 热 度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