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润物无声,中医药文化传播从校园走进家庭

走进山东省临沭县光明路小学校园,立刻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走廊两侧挂满了中医文化知识的贴画,包括名医介绍、望闻问切的方法、各种中草药功效等,还有孩子们亲手绘制的以中医药文化为题材的手抄报、绘画作品。在楼梯的一角,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几个学龄前的小孩子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扮作医生的小朋友穿着白大褂,有模有样地给“生病”的小朋友看病。

学校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几个小朋友是隔壁光明路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和小学原本建在一起,体制改革后才分开,楼道还是相通的。让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中医,熟悉中医,是学校“中医药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学校走廊两侧墙壁挂满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文化,临沭县光明路小学教师孙晓东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这是为了让师生在行走的过程中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学校还按照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标准,建设了中医药教室。通过中医药教室的历史墙,孩子们能够直观地学习中国历代中医药名家的故事,学习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脉络。

山东省临沭县光明路小学学生正用陶土制作中药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摄

在走廊的另一头,光明路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中医药兴趣课。六年级小学生冯露慧用陶土制作了一个中药罐。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中医药,觉得中医药很神奇,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中医师。六年级小学生龚驿雯当天的任务是制作两枚香囊,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上课时,老师会讲解每种功效的药粉里含有哪些中药材,让大家闻闻药材的味道,再亲手将药粉装入香囊。龚驿雯制作的香囊有驱蚊、安神的作用。她的爸爸妈妈很喜欢香囊的味道,会把它们挂在车上、床头。

在书法教室里,小学生们正有模有样地用毛笔书写着“杜仲”“三七”等中草药名称。中医药教室里还摆放着学生们以“身边的中医药草”为主题创作的绘画作品,画的是身边常见的中医药草。孙晓东说,孩子们在观察和绘画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中医药的价值与功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效果。

在美术课、书法课、陶艺课等课程中进行中医药文化学科渗透,是光明路小学践行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举措。孙晓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请来县中医药医共体的专家定期为师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堂,让孩子们了解中医药文化与饮食健康;孩子们也会去县中医药医共体、中医药种植基地进行采风实践活动。

学校还有一个中草药种植实践园——“百草园”,里面种植了丹参、决明子、大青叶等40余种中医药材,孩子们在这里通过实践课程,种植,除草,学习辨识中草药,顺便记住了“决明子对眼睛有好处”“丹参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中医药常识。六年级的孩子基本上能够辨识出二三十种中草药。此外,孩子们在实践和观察中,通过亲历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在劳作和锻炼中,意志力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孙晓东说,学校开展中医药教育,是为了让中医药文化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生根发芽,让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产生兴趣。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也会向家里的大人们传播,真正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从校园走进家庭,从家庭走向社会。“学校定期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课,强化中医药课外实践活动,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接触自然,享受童年的快乐。”孙晓东说。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玉松告诉记者,临沭县光明路小学近年来坚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契机,实现“维护师生身心健康,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一年来,学校根据省卫健委《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2022年度重点工作》的要求,与临沭县中医药医共体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两次,培训教师10余人,开设中医药文化课,学生授课面达100%,“中医药伴我成长”行动也是学校持续开展的活动。

临沭县相关工作人员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除光明路小学,该县还在临沂工业学校等40多处学校建设了中医药启蒙室、百草园以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在中小学生户外实践基地建设了中医药体验馆,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同时,县教育局加大中医药与各学科的融合力度,在美术、生物等学科教学中渗入中医药元素,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全县每年组织1.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中医药文化实践课程,辐射带动了全县1.5万个家庭了解中医药文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原标题:润物无声,中医药文化传播从校园走进家庭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