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星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ChatGPT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虽然它给出的内容对错参半,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给予我们新的灵感。ChatGPT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那么它为什么成功,我们能从中学到点什么,理解出什么,都值得进一步分析。 ...

></p><p >李星</p><p style=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ChatGPT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虽然它给出的内容对错参半,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给予我们新的灵感。ChatGPT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那么它为什么成功,我们能从中学到点什么,理解出什么,都值得进一步分析。

  ChatGPT的理论基础与“无限猴子定理”

  ChatGPT是一个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一般来说,语言模型有两种,分别是next token prediction和masked language modeling。Next token prediction指单向推导,即知道最前面的话,一步步推导出后面的话,每次推导时都找最有道理的一个字,从而递归串出一整句话。另一种则是先确定开头结尾的内容,据此去推测中间的内容。

  有一个定理叫做“无限猴子定理”,而ChatGPT可以说就是一只升级版的、讲逻辑、懂道理的猴子。

  “无限猴子定理”认为,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猴子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也曾有人用电脑虚拟的猴子来模拟执行这一定理。2004年8月4日,电脑模拟的猴子在经过4.21625×10^28个猴年之后,打出了以下内容“VALENTINE.Ceasetoldor:eFLPOFRjWK78aXzVOw- m)-;8t......”而这胡乱敲打出的前十六个字母,正属于莎士比亚的剧作《维洛那二绅士》的第一行:VALENTINE: Cease to persuade, my loving Proteus.

  如果说猴子的选择来自于纯粹的巧合、运气与概率,那么ChatGPT的选择则是基于模型运算,把大概率有用的字词留下,无用的字词撇去,从而得到一句符合人类逻辑的话。

  没有试错就没有ChatGPT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图灵最早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他在论文中直截了当地提问,“机器是否可能具有人类智能?”开创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先河。

  1997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以2胜1负3平的成绩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一时间轰动全球。但是,“深蓝”还算不上足够智能,因为它的算法核心是暴力搜索,换言之,它每走一步,都是在穷举后续所有可能的情况下再做出决策。再后来,机器学习算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线性回归法、逻辑回归法、决策树法、随机森林法、最近邻居法、贝叶斯法、支持向量机法、 k 平均法、强化学习法等,每一个新算法都是对旧算法的改进与提升。

><br>艾伦·图灵与其论文</p><p ><img src=><br>知识金字塔</p><p>  有些大学为防止学生作弊而禁止其使用ChatGPT,我觉得此举值得商榷。ChatGPT是个工具,是种技术,而技术是道德中立的,关键在于老师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适应它的出现。斯坦福大学曾统计,50% 的学生做学期论文时都用到了ChatGPT。因此在这种趋势下,老师必须学会如何考核。</p><p>  一个可用的考核方式是:学生用ChatGPT完成一道题后,必须能给别人讲清楚答案中哪些是对的,又有哪些是错的。可能学生又会把这个问题抛回给ChatGPT,再采用它的答案,但关键是,如果你问得太深入,ChatGPT自己就会“崩溃”,答案也会漏洞百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必须要动脑子,要靠自己找到最初答案的漏洞。而老师正可以对这一点做考察,看学生能否找到ChatGPT的漏洞,能找到,就说明学生已将知识掌握透彻。</p><p>  我们这一代人是“数字移民”,新一代的孩子是“数字原住民”,所以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创造自由的空间,而不是让他们因循守旧、依照传统行事。</p><p>  <strong>科研的层次与大学的包容</strong></p><p>  科研必须要区分层次。大型项目是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根本,例如美国NASA牵头的各类航天、物理项目,中国举国体制支持的各种重大项目,这些目的明确、规模投入巨大的项目是不可或缺的。</p><p>  但与此同时,小型的、看上去“没用”的项目也必须存在。因为科研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未来哪个项目能开花结果,哪个能“冒泡”,我们当下都是雾里看花,看不真切。所以我们必须要包容一些人,去做一些可能毫无用处的东西,或者是有点出格、方向冷僻的东西,我们必须要让这些人生存,让一些可能存在。</p><p>  如果大学的考核制度过于严苛,青年教师们只能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去做“短平快”、功利性的研究,那么优秀的人无法静心思考真正的问题,只能为科研而科研,只做实用性强的科研,这对于科研是一种实质性的损害。</p><p>  所以我也有个理论:大学,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有教养的人,还要包容一些特立独行的看似是在胡思乱想的“无用的人”的存在。有些研究当下看似没有一点用处,但可能百年之后就有了大用,这都是我们预料之外的事。</p><p>  有些全球顶尖大学就会保留不同类型的人才,把一些聪明、能干但怪异、另类的人养在大学里。未来,我们也可以尝试包容各式各样的人才,让他们做些有意思的、胡思乱想的、短期内没有结果甚至没用的东西,或许现在的无心插柳,在未来就变成了夏日炎炎里茂密浓郁的柳荫。</p><p>  本文根据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星教授报告、访谈整理。</p></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