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的学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重要规划内容之一。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四梁八柱”,专业建设更是关乎优质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质量乃至综合国力提升。...

前言



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的学科。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高等教育特色一流、内涵发展,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随后教育部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等系列政策,



都体现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2021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愿景,



并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重要规划内容之一。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四梁八柱”,专业建设更是关乎优质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质量乃至综合国力提升。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学科体系的改革创新尤为必要。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变革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更加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历经近40年的发展,已从专业成熟期步入提升期,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贡献日益凸显,尤其体现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服务城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抗疫助学服务等方面。



未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采取如下8条行动路径: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挖掘教育技术学科新的“生长点”;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学科服务社会的优势,助力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努力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持续提升专业整体质量和学科影响力;拓展学科体系,积极探索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遵循专业分化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重视产教融合,构建并创新多方协同的育人新模式;是统筹开发优质资源,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优化职能结构,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团队和制度建设。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注入教育发展强大动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教育部更是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包括“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深化教育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等在内的建设要求。



可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体而言,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作为对社会和技术发展作出最快速反应的学科之一,需要重新审视学科定位,调整专业方向,努力为社会转型所需的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即依次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提升期),我国教育技术学目前已处于从成熟期迈向提升期的阶段。在专业开设方面,截至2022年初,全国共有197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



根据2010年至2022年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近10年来我国陆续撤销了一批教育技术学专业,



但同样也有院校新增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而且新增专业的院校以师范类院校为主,新增学位类型主要为教育学与理学;



撤销专业的院校以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地方类附属院校为主,撤销学位类型主要为理学与工学。此外,在课程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增加,



共有6门课程入选2018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课程入选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受到更多关注,占总入选课程的47.6%。



总体来看,开设与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院校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学科和专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的历史选择,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体现出新时代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质量总体提高的目标与行动。



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旨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保障专业建设的基本质量。因此,教育技术学亟需加快提高专业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的步伐,积极回应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战与要求,努力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技术学展现出独特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贡献随着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与各领域,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生和研究者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与影响力已逐渐从校园扩展到社会,既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以在线教育为例,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来自全国3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家、学者组成“国家队”,启动了“同心抗疫助教学,教育技术网上行”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在6周内共开展了43场直播讲座,征集并发布了两批共123个本专业的共享课程资源等,为疫情防控期间乃至当下的在线教育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社会广泛好评。



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有学者组织开发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系列慕课,



内容涵盖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职业素养等,此外还向有志于开展慕课的高校教师积极传授了如何利用数据进行设计与优化慕课的实战经验,受到国内各层次学校的广泛认可。



在服务城乡教育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者与组织机构持续深入开展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与实践,



形成了双轨制数字学校模式、城乡互助“双师”模式、有组织的MOOC模式、适切性数字资源全覆盖模式等本土化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强交互专递课堂助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开发自适应学习课程赋能乡村学生个性化学习,



从而不断为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乡村振兴作出教育技术学特有的贡献。这些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与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力回应了国家“三个课堂”的建设要求;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尽管2019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多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但由于各院校的教师队伍和资源建设路径等方面的差异,



许多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存在专业课程设置滞后、规模化与前沿性的统编教材建设缺位、线上资源的合作共建与后期管理不足等问题,这与新时代的学科发展需求严重不符。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资源开发与课程建设方面应做到如下三点: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新理念、新内容、新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课程资源,推进在线慕课、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及平台建设,尤其要关注教育技术学的课程思政和技术伦理等相关问题,积极发挥优质课程、一流课程对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校际互联,加强团队教研协作,构建课程教学共同体,强化教育技术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横向合作,共建精品统编教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共创校际协同机制,同时要建立学科开放课程与资源集成的智慧管理和评审平台,重视基于大数据的资源管理与优化。关注课程资源的应用与推广。



对于示范型资源与优质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参考和进行多元应用,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多形式学习,提高教育技术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断增强教育技术学科的公共服务水平。



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自1983年正式创设以来,已走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前,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社交网络、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与发展,教育技术学在未来将拥有更值得期待的创新机遇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