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strong></p><p ><strong>智慧教育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strong></p><p style=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当前,随着大数据、大模型的不断发展演进,人工智能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推进了教育形态的发展变化。在向智慧社会迈进过程中,教育发展将由“规模扩展”转向“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究其根本,在于授业解惑的教育模式、工业标准化教育观念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由于人工智能、AI和元宇宙对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教育正从工业化向智能化转变、从标准式向创新式发展,这一转型将打造出一个内容精准、自主个性、群智协同、学创合一的智慧教育生态。教育生产力的变革促进了教育生产关系的重塑,传统以人(教师和学生)、机(信息技术媒介)、物(知识)构成学习空间的教育生产关系转向以人为中心,机(教育大模型)、物(新知识)、穹(元宇宙学习空间)协同发展的新的教育生产关系,实现智慧时代教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平衡。

  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人本性、成长性、持续性”,即以人为本、知识衍新、创新涌现。一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学生有价值成长、教师有价值成就,这就要求学校从入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专业教育等各个环节个性化设计学生成长路径;同时,通过学术赋能、因材施教等方式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二是知识衍新,北京理工大学提出了五维教育,通过时间、空间和知识维度的贯通融合,打造无处不在、高质即时、融感联动的教育空间,实现知识的智能驱动、成长衍新。三是创新涌现,将教育大模型(如,ChatGPT等)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利用其知识快速获取、启发互动、本质探索和衍新创造的特点,帮助学生提升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智慧教育不只是技术手段的变化,核心是促进了知识与知识、创造与创造之间的新的关系的产生。北京理工大学将智慧教育理念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提出了“寰宇+(iSPACE+X)”计划,体系化重构思政教育、专业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等核心要素。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体系、全链条、全流程的培养体系革新。面对新时代人才需要及学生成长特点,从专业学科一体设计、培养方案重构、教材课程优化等方面进行改革,重点打造全数字化课程。着力推动“三谱合一”(知识图谱、素质图谱、能力图谱)下的人才培养,通过将知识图谱与学生的素质图谱进行匹配,最终构建出学生的能力图谱。学校正在形成新的教育范式,把智慧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领域。

  二是推动知识衍新,打造集感知、网络、计算、服务为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延河课堂”。北京理工大学延河课堂是学校智慧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等,推进了知识的衍新创造。以“熵”为例,熵已经从最开始的热力学概念延伸扩展到信息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实现了知识的增值、迁移和创造,并构建了其特有的知识空间。在智慧教育中,学生们不仅学习某一知识点,而是掌握整个知识空间。

  三是加快创新涌现,以教育大模型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以模拟教学场景的学习大模型、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知识大模型、以培养创新思维的大模型,不断推动实现新知识的衍新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涌现。例如,北理工打造了“数字徐特立”,为学生们讲授党史、校史;在第13届挑战杯中首创数字参赛者——灵,并打造了元宇宙空间;学校数字仿真团队在2022年北京冬奥以及第31届大运会中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未来,智慧教育将朝着绿色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智慧教育的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现人尽其才、教学相长、和谐共生,即通过智慧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最终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7月31日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