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等教育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在第六届“清华会讲”上的致辞

杜玉波

(2023年11月18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清华会讲”这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与大家相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第六届“清华会讲”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者,深感高等教育承担着支撑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共同探讨时代变革的新趋势,交流教育治理、科技发展、企业管理的新经验,思考全球文明进步的新路径,携手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严峻挑战。这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现在,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是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强国之路,是一条曲折探索之路、系统跃升之路和从量变到质变之路。中国仍然是教育大国,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还有12年的时间,建设教育强国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不断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格局。

  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承担着光荣使命。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返本开新,激活传统。“清华会讲”承继古代会讲之学术精神,已走过六个春秋。六年来,清华大学与韩国SK集团合作,立足清华,放眼世界,秉承和弘扬“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以前沿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导向,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在增进亚洲地区与世界各国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次会讲的主题是“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在包容互鉴中应对共同挑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和平发展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追求。我在大学工作三十多年,也曾在教育部、全国人大任职,教育的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高等教育需要以理性精神增进团结互信,以创新精神推动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精神引领时代前行,以人文精神推进文明进步,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坚定信心,起而行之,共同推动世界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

  一是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秉持开放理念,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包容发展。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去欣赏、去学习、去尊重其他文明的价值,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去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畅通大学师生国际交流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文化对话,推动以学历学位互认等跨国教育机制的有效衔接,实现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助力赋能。

  二是要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提升合作的层次和质量,努力构建国际科研协作体。开展国际联合攻关项目,围绕全球科研热点和重点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共同推动世界尖端技术创新。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注重产学研交叉互动,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中心,采取有效的破壁政策,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和一流人才,促进全球高端人才资源的循环与共享,为解决重大科学难题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积极作用,共建开放、绿色、全纳、包容的新型数字校园与数字生态,共享创新、多元、优质的全球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科技供给与产业科技需求,从需求端牵引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合作是时代潮流,共赢是人心所向。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各国间的交往沟通、交融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相互理解,不要筑墙设垒;要团结协作,不要脱钩断链;要合作共赢,不要零和博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凝聚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我们愿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同仁以及各界人士并肩前行,顺应时代变革,勇担职责使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预祝本届“清华会讲”圆满成功!

原标题:杜玉波:以高等教育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