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引言:高校是优质人才的输送基地,而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为党与国家培育人才的时代重任,需要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临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传媒类高校应当身体力行,坚定将立德树人置于中心地位,深入认识和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将思政教育...


引言:

高校是优质人才的输送基地,而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为党与国家培育人才的时代重任,需要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临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传媒类高校应当身体力行,坚定将立德树人置于中心地位,深入认识和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创造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职责之一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这项任务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为了实现使命,高校必须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需得将“三全育人”思想置于首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顺应学生发展的趋势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独特的教育理论,“三全育人”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更是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客观需要,它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新思政观,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下,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论述“三全育人”教育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正确理解并深入剖析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三全育人”的目标是创设全员参加、全过程参与并全方位协同的育人环境。全员育人是指社会各界在不同层面和角色下,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参与,来提升他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居于社会领域来谈,全员育人是指整个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涉及政府、企业、家庭等各方面,也就是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协同建立育人机制。站在学校角度来谈,全员育人意味着包含思政教育人员、学术研究人员、行政人员、专业学科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群体的思想及价值引领工作之中,自觉承担学生的育人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全程育人则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及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全程育人强调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性格品质、思想道德、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等方面的培养,进而构建高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体系,旨在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至高校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并向前延伸至中小学,向后拓展为终身教育,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全方位育人则要求高校从多个维度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科研、学习、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志愿服务、驾驶培训等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多维并进,形成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大思政”格局。



在“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中,全员育人是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实现的基础,唯有全员生成自觉育人意识,才能把立德树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办学治校各环节当中。全过程育人是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主要载体,多方育人力量唯有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才能贯彻落实。而全方位育人则是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有效延伸与拓展,唯有社会各领域生成育人新格局,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三全育人把思政教育由以往的条块分割真正转变为协同合作,塑造了多维立体的教育时空,反映了大思政教育观念,加强了人才培养实效性及针对性,为高校思政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总而言之,“三全育人”是应对时下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的实践回应,这些问题包括“教书不育人、重管理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因此,高校需要从教学主体、经费支持、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评价监督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体制,以便在高校内任何场合都能开展育人工作,从而让育人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活动。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意义



为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部办公厅于2018年5月18日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在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如今,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举措和工作重点之一,这一格局也成为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途径。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传播媒介的碎片化,高校学生接触信息的方式更加广泛,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也是高校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于个人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面素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发展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在新时代“三全育人”视域下,原本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者杨晓慧指出:“就教育而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创造具有活力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双向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变革,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地国家宝贵的财富,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影响学生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引导力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和谐观念的理解,进而推动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传媒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们需要努力构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观点深刻地体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然而,时下传媒类高校的思想政治育人资源还比较分散,并未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局面和强大的育人合力,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要求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现实层面来看,主要面临着一下三大难题:



(一)全员育人:教育主体并未形成系统合力



众所周知,教育主体作为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资源。若想实现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主体应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



但在具体工作中,传媒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仍然来自于思想政治必修课,专职教师与行政工作者,普遍忙于专业技术科研,职称晋升等对于参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普遍不高,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却因忙于学生事务性管理、数据统计查课查寝、卫生检查、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填报表格等各项业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等教育工作中难以尽全力投入过多精力。在此环境下,体现出传媒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足,专职思想教育教师配比度不够,专职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不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未形成系统性。



(二)全过程育人:教育过程衔接不当



近些年,传媒类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忽略实践、注重课堂教学忽略课后教育、各自为政以及零星分散等部分问题。具体体现在:其一,传媒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依旧为传统的宣讲方式授课,课堂互动性较低、课程个性化以及针对性不强,传媒类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不高;其二,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计划与传媒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脱离,导致传媒类学生学习兴趣底、学习效果不佳,甚至部分同学出现早退、旷课,应付完成思政课程作业等情况。



(三)全方位育人:教育资源未全方位整合



现如今,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教育模式单一化、教育内容陈旧落后的问题。时下传媒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工作岗位或亲身感受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传媒类高校的科研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处于相背离的状态。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大量累积可以为传媒类高校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但是过度关注科研效果忽视了育人的作用,最终会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传媒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深化路径



(一)全员育人:实现教育主体的高效协同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全员育人工作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完善全员育人系统,高校需要建立包括领导、协调、组织和执行在内的组织结构,形成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调、二级单位落实”的自上而下的工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搭建教师、学校党政管理部门、后勤等多个部门和教师之间沟通关联的桥梁,形成一个密切合作的协作机制。高校党委要严格把握全员育人的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加强工作督促和评估考核,确保全员育人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开展。党政部门要加强协调和统筹,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



在高等学府之中,教师担负起了养校学子主要责任,可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队伍形成正确的育人和教学态度对于实现教育主体的高效协同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高校应及时组织开展教师间的政治学习和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并将“立德树人”这一教学基本理念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与高校教师考评相勾连,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此外,为了凝聚全员育人的力量,高校理应坚持育人为本、政府统筹、协同共育的工作原则,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与学生家长各展优势、与家庭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共同肩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与政府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以推动各个部门的联动,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高校还要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通过邀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各类精神文明先进代表到校宣讲教育活动的方式,有效丰富高校思想教育活动,以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内涵。



(二)全过程育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有机衔接



“三全育人”系统工程需要做到过程的贯通性,这意味着整个育人过程应该贯穿始终,而不是孤立地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将“三全育人”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在制定培养任务和育人目标时,高校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需的不同能力和素质,并相应地调整目标。例如,在初入学阶段,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基本动作协调能力;在临近毕业、即将踏入社会阶段,则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知识性逻辑”和“规范性逻辑”的有效链接。以实现知识建构+价值塑造+能力养成的全过程育人教育模式。也就是说,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应对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机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挖掘不同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进育人环节之中,在学生了解、认识知识之时,不由自主的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这也就完成了全过程育人的第一步,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时渗透育人价值。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全过程育人不仅要把课程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等各个育人体系相链接,更应该重视对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建构与塑造。在全过程育人中,知识建构是基础但也是高等教育的培育重点,学生的价值塑造才是思想政治培育的目的与核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能力的培养是总抓手,这三者互为影响并互为补充,共同影响着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总之,“三全育人”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施,根据育人总体目标,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制定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和育人目标。每个阶段都要有对应的具体实践措施,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成为具备高度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全方位育人:实现教育资源的全方位耦合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一环,也是达成优秀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立体化和层次化的全方位育人机制可以使传媒类高校大学生获得更多适应自己的发展机会。传媒类高校理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构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实践教育课+个性发展课+创新创业与课外科技活动课”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全课程育人体系。



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化,学校的唯一育人场所的身份被逐渐打破与重构,育人效果的提升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浸润+社会锻造”的“三环联动”育人模式。高校应当围绕课堂、校园、校外三个节点,发挥学校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主线,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校应当发挥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通过实施团员“三会两制一课”制度、组织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赋能,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高校理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家庭的培育浸润作用、社会的磨砺锻造作用,形成学校教育托底、家庭教育培养、社会教育辅助的“,三环紧扣、相互促进”育人格局。



本文系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点阶段性研究成果。



特邀作者:



侯鑫,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事戏剧影视艺术研究;



乔蕾,四川传媒学院摄影学院教师,从事戏剧影视艺术研究。



(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