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不能拖、也拖不起了。近期,教育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七部门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力图通过标本兼治,最大限度改善我国大中小学生乃至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明确定位、目标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应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原则和目标等有深刻认识,《行动计划》对此作出清晰规定。《行动计划》提出,“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心理健康工作,“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行动计划》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工作目标是促使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预防与施教并重

《行动计划》提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和“以劳健心”的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案,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国大中小学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实施路径。

老师在给学生上“心理故事绘”课程 陈泽国 摄

需要注意的是,预防要与施教并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不造成伤害比积极干预更有益。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等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自我审视的意识与能力,杜绝反教育行为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首先,学校、教育机构等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学生分等级对待。如有报道称,某夏令营按照学生表现,让“差生伺候优生吃饭”,这对学生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其次,学校可适当引导家长的教育行为。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往往呈现“盲盒”状态,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要防止以“爱”为名义的伤害。

最后,要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行动计划》指出,要“规范开展科普宣传”,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同时,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净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关部门要根据信息传播的新形态开展健康环境治理。

师资建设是关键

目前,我国初中、小学的生师比普遍按照13.5∶1和19∶1来核定编制。在实际教学中,结构性短缺困扰着不少学校。《行动计划》规定,“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行动计划》就此提出了“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和心理学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等措施。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要求高,在加大配备力度的同时,还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做出严格规定,避免不合格人员上岗。

家校社一个都不能少

《行动计划》在研究和设计之初,便充分遵循跨系统、跨部门、多主体合作的原则。比如《行动计划》规定,到2025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 ,这项工作就要由政府、社区、学校、教育机构等单位共同完成。

跨系统合作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的制度保障。《行动计划》规定,“各地要探索建立省级统筹、市为中心、县为基地、学校布点的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体系。”要做好分级管理,各级均有统筹本级管理的职责,只有职责到人,督导与评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作者系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刊于《半月谈》2023年第12期)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