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觉醒的历史,也是一段被烙上屈辱烙印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侵略者就用先进的火炮轰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国门,尽管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但清军的节节败退的责任也不能全推到武器装备的差距上,反而是在遭受敌军先进武器重创后的第一时间立刻向清政府求款购置了一批洋枪大炮,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了八国联军时几万清军大溃败呢?



清军火器配备水平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就已经有远视志士开始做西洋火炮、火枪的研究了。丁拱辰就有不少著作详细介绍西洋武器。



演炮图说



如《演炮图说》、《西洋军火》等图文著作,晚清人并非如影视剧当中那般愚昧无知,反而在贵族阶级当中有不少人对西方武器、道具热衷,并向国内介绍引进。



康熙



早在康熙年间,八旗军就已经设置了火器营,不仅火炮数量充足,而且应对各种战场形势的火炮类型也一应俱全。到乾隆时期时汉军八旗军中已经拥有铜质、铁质火炮600多门。而这些仅仅是随军携带的火炮数量,北京城内又有诸多防御门楼,这些门楼在战时做炮台使用,在平时存储火炮和弹药,分布有理有据,方便部队对武器随时取用。



清朝大炮



如果火炮只作为一种攻城兵器,在应对敌军入侵时难以发挥作用,那你真该看看清军从美国搞来的“加特林机关枪”,不过这种机关枪并不是电影《第一滴血》里那种看起来威猛无比又便携的机关枪,而是由6到10根枪管组成的枪体。



然后两边带着两个轮以方便移动。这种火器可是非同小可,一分钟能打200多发子弹,火力非常爆炸,更恐怖的是射程还非常远,甚至能达到两公里左右。而且,就是这种复杂程度较高的机关枪的制造技术在当时已经被清军所掌握。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掣肘,一年也就能造出十来个。



清朝枪支



虽然天津机器局拿不出多少自己造的枪,但这种武器的子弹在当时的产量一年已经能够达到一百四十多万发,可以说是不愁弹尽粮绝了。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就用到这种武器,效果嘎嘎好。



然而,清军就是在使用这种武器的情况下,在应对西方列强八国联军时被打的节节败退。在一次战斗中,八国联军在天津缴获了数百挺“加特林机枪”,简直给洋鬼子乐的合不拢嘴,因为在他们的部队中都没有火力如此强大、配备规模如此全面的条件。这时候想把锅甩给武器装备,大家是不是也觉得太牵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因为早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1861年时,清政府洋务派就已经开始在武器先进水平、机器制造上押宝了,从这时候算,八国联军侵华还有整整四十年。当时在李鸿章、左宗棠的主持下,什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全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相继出现,当时清政府的实业水平不可谓之不强。



就在这段时间里,就连农民起义军、义和团等救国组织都配备着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太平军名将李秀成围攻金陵时就用洋炮对曾国藩的湘军部队造成了巨大威胁。接连的炮火袭击直接让曾国荃上书诉苦:“贼之火器,精利非凡,数百倍于我……”



能让“曾铁桶”这么吹嘘的太平军使用的武器伊笔者之拙见,相比先进程度也很难超过“曾铁桶”自己大搞洋务运动的老爹吧。清政府对比太平军所拥有的财富必然是数倍、乃至数百倍之多,控制的产业也自然是数不胜数,这时候曾国荃再说太平军武器装备“数百倍于我”是否欠考量?



当然,李秀成率13万大军与曾国荃对敌,兵力不可谓之不强,而通过这样的分析来看,清军不仅拥有数倍于列强的兵力,还掌握着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曾国荃诉苦也无可厚非,但是将责任全都推卸到敌人的武器装备上时,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何清军会在抗击侵略者时节节败退了。



为何不堪一击?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落败后,西方列强便立刻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在列强的不断挑衅之下,清与列强的摩擦加剧。



同年六月,慈禧代表清政府向“彼等(八国)”宣战。这时候的慈禧意识到,义和团的威胁已经远不及列强,因此她试图联合义和团来打击洋人,只不过,她的决心还不够坚定。



6月末,八国联军包围天津,天津军民殊死抵抗,但也难以回天,次月14日下午时,天津就被攻陷。这时候慈禧越来越坐不住了,于是便连忙停止了北京城内的军事行动。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全感,慈禧疯狂给李鸿章寄信,命令他即刻率军回京勤王,结果如何呢?



李鸿章



李鸿章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大概意思就是:“现在时局太乱了,谁知道你这诏令是不是真的?我不回!”看看,这就是李鸿章的态度。其实,早在北京局势渐渐恶化时,慈禧早就已经向李鸿章求救,结果呢?李鸿章一边表示:“遵旨,立刻北上”。一边又在广东坐的安安稳稳。



这次更是直接公开抗旨,带来的结果就是: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一众大臣知悉李鸿章态度之后,索性直接“共同抗旨,互保东南”



这帮“危国危民”的“天朝好大臣”们直接袖手旁观了。当然,袖手旁观还不够,他们还不断的给慈禧上书,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能和谈和谈,不能和谈,投降!



最近不少营销号都吹李鸿章吹的紧,笔者也来吹一吹。天津陷落后,李鸿章也非常震惊,当即他便决定“北上勤王”。不过这位77岁的老臣前脚刚刚登船,后脚就在上海下了船。这怎么突然还停了呢?原因很简单啊,一边他怕慈禧弄他,但更重要的是慈禧向列强发出和谈请求后,列强还没回信。心下这么一琢磨,有了主意:按兵不动!



贼,是杀不尽的



7月末,慈禧见这李鸿章迟迟不到,于是便召见李秉衡,这位李秉衡可真真正正是一名好官。慈禧问他关于时局的看法时,他认为:“既已开展,不能言和”。



因为在早年间,他曾经组织军民奋勇抵抗登陆的列强军队,然而由于朝廷软弱,不仅大开了门让列强进来,还把李秉衡的官罢免。这时候危急存亡了,慈禧才想着重用这位老臣。



李秉衡



有了李秉衡的支持,慈禧又把大炮对准了东交民巷,并且任命他为长江巡阅水师大臣,负责在天津郊外抵挡来势汹汹的列强。李秉衡不愧有“廉吏”之称,不仅在地方受人爱戴,在军中也深得军心,手下部队也骁勇善战。带领部队在武清县与侵略者激战一昼一夜,仍然死死的把列强联军挡在阵前。



可朝廷却在此时将董福祥率领援兵部队密诏回京,这一下李秉衡瞬间沦为孤军困兽,侵略者从四面八方向阵地发起冲锋。李秉衡见部队几近全军覆没,于是便退回北京通州,直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通州的前夜,李秉衡服药自尽,以身殉国,死的壮烈。这样一位“有心杀敌”的将领却被朝廷抛弃,最终“无力回天”投江自尽,何其悲哉!



值得一提的还有杨村阻击战中的裕禄将军,在英美两军炮火倾泻之下,清军伤亡惨重,仅仅90分钟防线便崩溃,面对兵败场面,裕禄开枪自尽,尸骨未寒,慈禧次日便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而我们吹嘘的李鸿章管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投降。



8月7日,李鸿章立刻、马上、迅速给列强发电报议和。而就是到了这个危机时刻,驻防通州的李秉衡仍旧率军出城迎战侵略者,这支部队尚未设防便遭遇列强联军,立即陷入被动的同时部队还被炮火打散,李秉衡率部退守通州时大势已去,这才服药自尽。



而李鸿章发出的议和电报自然不会被列强所理会,他们清楚,只要清政府皇宫的大门一被打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全部宝藏都将一览无余。



8月16日晚,清军与联军展开巷战,以列强的胜利而告终。北京城宣告陷落,侵略者们在城内四处打砸抢烧,奸淫掳掠……联军甚至公开特许允许军队抢劫三天,但这种被认为“合法”的抢劫行动至少持续了8天以上。



结语:火枪再硬,也难以支持清廷的腐朽



通过对清军的武器装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清军在战斗中的溃败绝非是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从慈禧代表的清政府对敌态度的一变再变,到李鸿章等一众大臣的故意避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完全是人祸,和武器装备没有半毛钱关系。



清政府的腐朽蔓延到整个朝廷,乃至刚刚进口的武器装备上,整个过程上贪下污,腐败至极!而这些大臣他们又用惯用的伎俩公报私囊、假公济私,洋人们却在朝廷上被吹嘘成“天神下凡”。



只为再从腐朽的清王朝中继续榨取军费。最终北京城破时高呼:“哀哉!”重读这段历史的我们只能为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感叹:“恨哉!痛哉!”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