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个高级教师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他说,一看到教师教学没有情境设计直接讲知识点,他就给打零分。我以前其实早就批评过这种现象,学生的抽象化思维比形象化思维更重要,不要在形象化方面不遗余力地发展。



的确有人讲过想象力很重要。但是那些具象化的想象力只在文学创作中有用,在哲学、科学等方面,抽象类的想象才更重要。举一反三的能力才重要,纲举目张更重要,高屋建瓴才重要,综合概括才重要。总之,理性思维比感性思维重要,总体把握比具体把握层次高。我们要教育孩子掌握抽象思维能力,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形象思维能力。



在二十多年前,国内出现双语教学时我就反对他们搞的那一套教学方法,他们把s教成大蟒蛇,说什么1像粉笔,2像小鸭……1像粉笔一类的还危害不大。把s教成大蟒蛇,教材上还配着蛇的图案,这样把简单的知识反而复杂化了。英语中的s,与汉语中的s,最后都通过具像蛇来传递,中间多绕了路,反而让学习效率低了很多。最关键的是,这些抽象的规定性的知识被人为地与一种不相干的具体的事物生硬地联系上,对孩子日后的学习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小小的年龄,头脑中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且不说有没有阴影,每次遇上s,都会出现蛇的画面,然后才能与其它知识对接,这是不是多余?关键还不只有这一个字母,而是二十六个字母都这样做了人为的牵强附会的关联。



我的一位同事,她比我还大一岁。她这两年教小学《科学》,她亲自告诉我,一提到溶剂,她就会想到一种白色的结晶体。这是因为她上初中时做过的实验。具体化,会给人造成终生的困扰。我们没有这种负担的人,一提到溶剂就会想到被溶解的东西,根本没有一种固定的颜色、形态等。



现代教育似乎特别喜欢追求生动、形象。上课准备必要的教具是应该的,但不能过度,事无巨细,都要搞课件,都要弄图像,都要弄动画,都要放视频,反而让学生失去了想象能力,没有了想象的空间。教师都把情境具体化了,还需要学生去联想?还需要学生去想像?这些东西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越深刻,日后的麻烦越多。



我是一直强调并呼吁教学的抽象化的,抽象反而能让学生去想象,去分析,去比较,去分类,去总结,去综合,找出同与不同,最后得出结论,得出观点和看法。



我上学时,就是被所谓的“灌鸭”的。我的语文老师是个高中刚毕业的青年,他没有学教育学,也没有学心理学,更不懂现代教育的这些花样。他就抄教案,把课文中的生字抄到黑板上,是必须记住的。把生词划在课本上,是必须记住的。然后把每段的段义也抄到黑板上。把中心思想抄到黑板上。我就琢磨这篇文章为什么分了这么几部分,从几个方面、几个层次、几个阶段、几个步骤来表达的,总起来表达了什么意思。然后,我学会了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比较和分类。并学会了分析后去综合。就像要知道一台收音机是怎么回事,我把它拆开了,分别看了,然后知道了详细的部分,又知道把它们组装起来的模样。



我们学习和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具体概括归纳整体的形式,比如概念的提出,就是概括了同类的共性。因此,学习具体的知识,拓展某类知识,总结共性和规律,这是一般认识的规律。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极端化的形象化教学,就是突出了一叶的特点,容易蒙蔽学生对森林的认识。



无论知识还是能力,都有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一门深入是正确的,但必须有广度为基础。许许多多支离破碎的知识无法形成广度,也无法形成深度,即使是广度的知识,也需要体系及与体系相关联。一专多能是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基础总是要广和深一点,然后上层建筑才可能牢靠。



文学艺术需要形象化,需要形象思维,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动他们,产生共鸣,产生同理心,诱导读者进入作者预示的情境,这是毋庸质疑的。但这种形象思维其实也需要逻辑,并非一些像现代诗一样的跳跃思维,一些除了诗人明白,别人根本读不懂的符号。它的创作也需要宏大的布局,有逻辑的发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根本不是像疯子那样的一个一个的片断。



几千年前,我们的圣人就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育理念。启发式教学,肯定不是具体的形象化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教育的原则。什么都给学生准备好了,而且准备得非常细,非常具体,具体到了设置情景,设置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上的情景和情境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学习是为了掌握思想方法,思维方式,能随机应变。因此,掌握具体的情境是没有用的。笼统和抽象就是规律,就是概括。学会了这样的知识,无论出现什么情景或者情境,我们都可以应付。这跟掌握了公式定理是一个道理,比学会了一种解题方法显然更有用。



任何联想或者想象都是有根据的,不是无中生有的。如果掌握了原理,可以无限联想和想象。且不说抽象的数学和物理,就是拿文学来讲,掌握文体知识,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也是写作的最有效的途径,比凭感觉更容易把握。凭感觉成为伟大作家的不是没有,但那是天赋极好的极少数人,一般人是无法通过后天学习效仿他们的。



我常常惊异于爱因斯坦和霍金的研究成就。如果他们学习的是一个一个的具象,那么,他们怎么能计算或者推理那些特别抽象的物理知识?抽象是从具象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学习抽象的知识相当于学习公式定理,这是简便方法。具象是无穷无尽的,学不完。学会作比较,学会分类,学会分析和综合,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要做出很多的抉择,每一个抉择都得最优化,分析利弊得失,找出共性,找出规律,趋吉避凶。即使是搞学术研究,也是如此。



情境化教学,这是形象化教学的极端化任何极端都是错误的。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反对形象化,不是要彻底反对情境化,是反对情境化和形象化的极端化,说什么必须有情境设计,没有情境设计就给零分,这就是极端思想。教无定法的意思就是根据所教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非千篇一律,必须设计情境,这就是千篇一律,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写了很多的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果不是因为原创限制,每一篇都是爆文,不是我特别出色,不是我水平太高,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积弊太多,太严重,一旦有人发声,容易引起共鸣。我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天真的小男孩儿,说出了真相而已。我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很多很严重了,可惜我人微言轻,位卑而言高,这是很不幸的事情,这说明掌握了教育话语权的人没有说与他们的地位相应的话。我强烈建议不要在形象化、具体化教学方面走极端了,教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抽象能力,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规律,那是比学很多很多的支离破碎的具体的知识和情境都有用的。



设置情境,无非就是热闹,就是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快乐教育也是我反对的,学习最好的氛围是静,最好的状态是宁静,不是快乐,不是热闹,能让人心静,这是最好的教育。专家们追求热闹,什么参与度,什么讨论气氛热烈,这一切都不如他们静心思考。快乐的面容不如沉静。



专家们,不要为了虚名而哗众取宠了!理性需要的是抽象不是具象,能从总体上把握就不会出现经验主义,不会坐井观天,不会掩耳盗铃,不会刻舟求剑,不会守株待兔,不会盲人摸象……学会辩证思维,这不是情境教学所能实现的。



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包括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们的思想都是有逻辑的,逻辑是什么?就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就是自洽,自圆其说,就是人家凭推理就知道未来的事,凭推理就知道太空的事。这些不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知识、具体的情景所能达到的,是掌握了规律才能实现的,掌握了规律可以应付规律内的所有的情境和问题。



教育最怕的就是误人子弟,高高在上,却胡说八道,指鹿为马,众人还不得不顺从,否则就得零分。当掌握了评分权的专家这么说的时候,教育界其实是非常悲哀的。为什么都要设置情境?难道这不是千篇一律吗?这不是绝对化吗?这不是形式主义吗?教无定法在哪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