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青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6月4-8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师生前往广西桂林,以“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为主题,开展为期五天的红色研学之旅。本次研学的内容分为“追寻红色足迹”“致敬华夏文明”“描绘诗意家园”三大版块。...

<!--enpproperty366306152023-06-14 22:58:03.0<title>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title>红色大地,研学,南岭山地,民歌体,湘江战役29729中小学教育百宝箱/enpproperty--><!--enpcontent--><!--enpcontent-->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青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6月4-8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师生前往广西桂林,以“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为主题,开展为期五天的红色研学之旅。本次研学的内容分为“追寻红色足迹”“致敬华夏文明”“描绘诗意家园”三大版块。其中,“追寻红色足迹”是重头戏。师生们围绕湘江战役,探访与之相关的革命遗址、遗迹,拼凑起长征途中最为惨痛、悲壮,却无比辉煌的著名战役——湘江战役,从中深刻感受到“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同时,通过祭扫烈士陵园,聆听革命故事,重读红色经典等活动,引导同学们一次次跨越历史时空,接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洗礼,让他们坚定求学报国的理想与信念,成长为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的旅程是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一卷藏在天地间的书本,一次身体力行的叩问、追寻与求解。其余的两个板块仍然以“红色足迹”为依托,将党史、国史融入民族的历史,引导同学们从“血染的湘江”回顾眼前的诗情画意。其中,“致敬华夏文明”以参观龙脊梯田与灵渠为主,让同学们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亲自下地劳作,学做竹筒饭,用勤劳与智慧,在红色大地上将劳作之“苦”酿为收获之“甜”。“描绘诗意家园”则是让师生走入自然风光,领略山水,从漓江、遇龙河、阳朔西街、印象刘三姐与象鼻山的绝美风景里,找到祖国自然山水的人文密码。眼前景色越美,越能品出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伟大使命需要从小处着手,从实践入手。自2013年成立以来,八一国际部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国际教育道路。学校以“6C”核心素养模型引领全面发展。“6C”指的是以文化理解与传承为核心,发展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等四大能力,最终指向塑造健全的人格。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志于为国家复兴而学习的有温度的中国人,不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创造幸福。通过此次“重走长征路”的研学之旅,希望孩子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红军战士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感受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秀美的山水之间培养对美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最终引导孩子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追寻红色足迹:青山埋忠骨,理想高于天

  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谱写了一部壮烈的革命史诗,展现出了“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深刻阐释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什么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中国革命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作为长征途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湘江战役以其惨烈昭示着红军在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下曾付出的惨痛代价,同时,也以生死存亡之际杀出的一条血路,充分说明红军信仰的力量是如何强大——即使遭遇如此重大的失败,也不能阻挡战士们一往无前的步伐。正是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最终将革命的火种和希望带向远方,并以燎原之势,重塑中华民族的未来。

  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与光华铺阻击战并称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以此为线索,师生先后探访了灌阳酒海井、全州脚山铺阻击战、兴安界首渡口、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等遗址、遗迹,从不同角度还原那段“血战湘江”的历史,深刻体会广大红军将士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主义精神、对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新圩阻击战损失最为惨重。红军将士凭借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秉持“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让他们到新圩”的坚强决心,阻击疯狂的敌人直至牺牲。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他们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以重大的牺牲突破了第四道封锁,实现了部队的安全转移,艰难地完成了堵击任务。脚山铺战场发生了最大规模的战斗。红四团的阵地在敌人的猛攻之下渐显危急,身患疟疾的团长耿飙不顾体弱,依然紧握马刀扑到敌人队伍之中进行拼杀,展现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红五团政委易荡平负伤倒地,为了不拖累战友,夺枪自尽,临死前高喊:“快走,赶快突围!”他们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为中央红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光华铺阻击战持续两天三夜,因其离界首渡口最近,所以意义最为重大。第五师十四团团长黄冕昌为掩护中央纵队强渡湘江而牺牲,继任团长杜宗美在短短几个小时后又血染湘江。一天之内,两任团长相继牺牲。

  其中,红三军团红五师用血肉之躯抵挡军阀吴佩孚的“钢七军”,以损失三分之二强的惨烈代价守住了战壕,以致余部渡江后不得不缩编为团。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奉命“断后”,血战至几乎全军覆没的地步,史称“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在重伤被俘后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牺牲时年仅29岁。他以视死如归的决绝,履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庄重誓言。渡江战役之后,湘江几乎变成一条血河,上游漂下的尸体在流速较缓处堆成小山,岸边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红军烈士的残骸。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如今,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同学们仍然能从当年的遗迹、遗物中,从那故事的只言片语中,想象那一个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身影,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光芒,从中汲取开拓奋进的力量。

  赓续红色基因:少年承遗志,长歌祭英烈

  1983-1984年,魏巍为创作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两次重走长征路。当他最后抵达界首渡口的月亮山下时,见到累累白骨,不禁老泪纵横——那是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尽管有当地群众自发掩埋,但经过几十年雨水的冲刷,湘江两岸仍有许多尸骨暴露于野。回到北京后,他将所见所闻反映给聂荣臻元帅,二人共同向国务院建议修建派人收敛尸骨,建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烈士纪念园,以抚慰烈士英魂和教育革命后代。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当讲解员提到这段过往,同学们都格外动情,因为八一学校是1947年由聂荣臻元帅创办的。它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晋察冀军区,跟随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发展壮大。从北京到湘江,革命的信念不变,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代代相传。

  研学期间,八一国际部师生分别前往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灌阳县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祭扫。“一鞠躬,起;二鞠躬,起;三鞠躬,起……”面对长眠的英烈,我们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所有师生,都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沉痛又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辈鞠躬致敬。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其中,最隆重的一次是在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我们敬献花篮,由祝望北校长代表师生整理花篮、绶带;学生代表刘思琪与教师代表李田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分别诉说“缅怀先烈,不负时代”与“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感言。最后,师生列队逆时针环绕纪念园一圈,以便瞻仰题为《红军魂》的浮雕壁画。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界首渡口,中央军委两个纵队顺利渡河,成功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回顾历史,几多血泪,几经坎坷,唯有三官堂前的碑文默默诉说那些精心动魄的故事。八万红军,经此一役,锐减为三万人。面对天罗地网的“口袋阵”,面对30万装备精良的爪牙之师,红军竟能突围而出,保全了革命的火种……望着眼前滔滔江水,我们悲恸万分,感慨遥深。站在江边,我们集体朗诵诗歌《湘江,我为英雄歌唱》,并依次向江中抛洒菊花,以示缅怀先烈,向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英魂致敬!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探访龙脊梯田 致敬华夏文明

  我们探寻的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龙胜镇地处南岭山地,距今6000年至12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经形成。唐宋时期龙胜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至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

  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上午10点,师生们准时抵达桂林两江机场,经历两次换乘,在下午1点终于到达目的地。最后20公里是蜿蜒的盘山公路,道路异常颠簸,师生们下车时大多已经很疲惫了。然而,当壮美的龙脊梯田在眼前层层铺开,从流水潺湲的溪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孩子们的热情很快就被唤醒。他们三三两两漫步梯田,欣赏宁静古朴的诗画田园;或是举起相机,定格美丽瞬间。

  梯田高低错落,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级最多有1100余级。蜿蜒的曲线,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如行云流水,展现出动人心魄的线条美。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因地制宜,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筚路蓝缕地开山造田,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同学们游览当地百年老宅,追寻传统中国的历史记忆。他们从吊脚楼、民族服饰中读懂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又从“分灶不分家”等细节里,读懂中华民族对宗族家庭的执念与深情。孩子们挽上裤腿,在当地老农的指导下亲尝躬耕田园的艰苦与欢乐。有的同学细细犁着每一寸土地,有的同学弯腰郑重地插上水稻的新苗,有的同学直起身,用想象描绘秋日丰收的景象。最后,同学们还在当地人的指导下,学会区分五谷杂粮,还亲手做出了香喷喷的竹筒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不是亲自用汗水浇灌,怎么能够理解一日三餐的来之不易。

  我们探寻灵渠,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追问背后大一统的历史底蕴。公元前214年,秦国的军队南征百越受阻,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灵渠“通三江、贯五岭”,在连通湘江与漓江的基础上,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帮助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成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我们沿灵渠徒步前行,实地考察,参观大小天平、铧嘴等遗迹,实地感受灵渠“三七分派”的智慧创造和功用,体会“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的意境。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桂林山水甲天下江山多娇人多情

  我们乘船游赏漓江阳朔段沿岸。这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也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1959年7月,当代诗人贺敬之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信天游”,写下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歌》。在这首诗里,诗人从“神姿仙态桂林的山”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落笔,联想到“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以“鸡笼山一唱屏风开,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起势,感叹“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汗雨挥洒彩画笔”。整首诗含蓄地概括了桂林的历史巨变,从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升华为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寄托着对少年英雄的深切期望。

  在甲板上,我们举行诗歌朗诵会。正所谓“舟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学生们以3-4人为一个小组,提前查阅资料,品评鉴赏,选出最中意的诗篇,最后分组朗诵。“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动人的诗篇回响在桂林山水之间,学生们见眼前景,诵古人诗,在山水之间感受诗情画意,陶冶情操。

  在遇龙河,我们乘坐竹筏,体味一叶扁舟的风情。两岸风景秀丽、宁静,远山青翠,田塍优美。在象鼻山,我们徒步前往,移步换景,从各个角度,用想象勾勒出一头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当然,我们探访自然山水,也少不了风俗民情。我们在阳朔西街寻访市井风情与美食,去东西巷邂逅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我们甚至还置身山水之间,以天地为舞台,观赏了一出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享受一场人与自然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

  桂林山水甲天下。忆往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今朝,是“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汗雨挥洒彩画笔”。如果不是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从绝境之中撕扯出一线生机,怎么会有新中国的锦绣河山?

  学生感言

  ● 高一(1)班 陆宽

  广西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地区。我参加了这一次广西的研学活动,期间参观了漓江、象鼻山和红军烈士墓等著名景点,收获颇丰。

  首先,我们来到了具有天然美丽风光的漓江。漓江是中国最美的河流之一,以其峰峦叠嶂、水清景美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船游览了漓江上的风景,享受了美不胜收的山水之美。沿途的岩洞、石柱、悬崖以及纵横交错的溪水,令人陶醉其中。我们还乘着小舟,亲身感受了漓江的美丽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奇宏伟和壮美景色。

  我们拜访了红军烈士墓。这是一个纪念革命先烈的园区,里面安葬了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通过对红军烈士的追思和学习,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和牺牲精神。参观红军烈士墓,心中沉甸甸的。站在墓地茫茫灵墓之前,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无比庄重和肃穆。骸中,我发现了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的精神和信仰。他们用生命创建了中国成果的铜山铁壁,也永远铭记。

  在研学活动期间,我们还拜访了一些当地的文化遗址、博物馆和历史建筑等,了解到广西丰厚的文化历史和多民族文化特色。总的来说,这次广西研学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广西的多样文化和广阔美景,拓宽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

  ●高一(3)班 段明睿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走进湘江战役纪念馆,我怀着敬仰和沉痛的心情去了解这段历史。导游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仿佛把当年种种残酷的战斗景象,再度重现。其中让我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陈树湘的故事。当时陈树湘率领的红34师从长征初期就一直担任全军总后卫。在湘江之战时,他们与数倍于己的敌人顽强周旋,血战到底,全师从6千人锐减到不足一千人,史称“绝命后卫师”。在中央核心部队完成渡江后,他多次带队突围,可惜均未成功。弹尽粮绝的陈树湘腹部中弹,被敌人俘获。当他在担架上从昏迷中醒来时,竟趁着敌人不注意,忍着身体的剧痛,亲手把自己腹部的伤口撕开,然后伸手扯住自己的肠子,用尽全力绞断自杀。为了不受敌人的侮辱,他怀抱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牺牲精神,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9岁的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除此之外,还有酒海井的累累白骨,纪念碑林里镌刻烈士姓名的长名单,还有那些无名的红军战士……这一切,无不刺痛着我的心头。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是啊,现在的和平都是以战士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现在的长征路理应以党的革命精神为旗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他们是保家卫国,誓死报国;我们是力争上游,复兴中华。每一代人都要肩负自己的使命,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要继先辈遗志,谱伟业千秋。

  ●高一(3)班易大志

  今天的旅行是动人的,深刻的,沉重的。酒海井中沉睡的烈士们,以及千千万万在长征中抛头颅,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的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万疆国土,换取人民幸福。在听述了他们的事迹后,我陷入了沉思。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们很难再体验到那样的艰辛,但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可能没有那样坚强的意志,但我们也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底线。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的志向没有那么高远,目标没有那么耀眼,但是我认为在我的长征路上,必不可少的便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在未来的海外学习中完善自我,在将来的社会打拼中成就自我,在美好的希望人生中报效祖国,成为一名有温度的中国人!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研学旅行丨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重走红军长征路,赓续红色基因。我们将永远铭记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文:罗桢婷 陆宽 段明睿 易大志

  图:国际部“光摄影”社团

<!--/enpcontent--><!--/enpcontent--><!--责编-->

                    [                      责编:袁晴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